望岳

杜甫〔唐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一、译文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到泰山,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众山都将变得渺小。

二、注释

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 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增强了诗句的语气。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这里指齐鲁大地。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大自然。

:汇聚、集中。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山北背日为阴,山南向日为阳。

:划分。

昏晓:黄昏和早晨,这里指泰山极高,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呈现出不同的景色。

荡胸:心胸摇荡。

决眦:眼角几乎要裂开,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

会当:终当,定要。

:登上。

三、赏析

意境雄浑壮阔:开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人以问句起笔,生动地表现出初见泰山时的惊叹与好奇,接着 “齐鲁青未了” 描绘出泰山横亘齐鲁大地、绵延无尽、青翠欲滴的壮观景象,展现出泰山的雄伟磅礴和广袤无垠,意境极其雄浑壮阔。这种宏大的意境为整首诗奠定了高昂的基调。

描绘神奇秀丽:“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两句,是对泰山神奇秀丽景色和巍峨高大形象的具体描绘。大自然似乎将所有的灵秀之气都赋予了泰山,使其景色美不胜收;而泰山高耸入云,山南山北因阳光照射的不同而形成昏晓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更凸显出泰山的雄伟壮观。这两句诗对仗工整,“钟” 字将大自然拟人化,赋予其情感,“割” 字则用得极为精妙,生动地表现出泰山的险峻和高大。

情感真挚深沉:“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诗人细望泰山时的感受。山中升腾的层层云雾,让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表现出诗人对泰山景色的陶醉和喜爱;而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归鸟,直到眼眶几乎要裂开,既体现了诗人对泰山景色的专注和痴迷,也蕴含着诗人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诗人的情感与泰山的景色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志向高远豪迈:结尾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也是千古名句。诗人表达了自己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众山的决心和志向。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泰山的敬仰和征服泰山的渴望,更展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这种志向和气概具有普遍的意义,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成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四、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诗人杜甫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二十四岁的杜甫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他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此时的杜甫年轻气盛、胸怀大志,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对未来的憧憬。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其雄伟的气势和崇高的地位吸引了杜甫,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写下了这首《望岳》,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给我留言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