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唐代〕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二、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欲:想要。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三、赏析
1.意境雄浑壮阔
自然景观的宏大描绘:诗的前两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极其简洁而雄浑的笔触,勾勒出了夕阳西下、黄河奔腾入海的壮丽景象。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远望夕阳依傍着西山缓缓落下,视野尽头,黄河水滔滔不绝地流向大海。这幅画面气势恢宏,展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无尽魅力。
时空的广阔延伸:这两句诗不仅在空间上给人以广阔的感觉,同时也在时间上蕴含着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夕阳西下,象征着一天的结束,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黄河入海,则让人联想到黄河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它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这种时空的广阔延伸,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2.哲理深刻富有启迪
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后两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在说想要看到更远处的风景,就需要再登上一层楼,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告诉人们,只有不断地努力攀登,才能开拓更广阔的视野,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这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成为了千古名句。
蕴含着辩证的思维:这两句诗还体现了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它告诉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超越自我,突破现有的局限。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而想要看得更远,就必须不断地向上攀登。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具有启发性。
3.艺术手法高超精湛
对仗工整自然流畅:全诗对仗工整,“白日” 对 “黄河”,“依山尽” 对 “入海流”,“欲穷” 对 “更上”,“千里目” 对 “一层楼”,不仅在形式上给人以美感,而且在意义上相互呼应,使诗歌的结构更加严谨。同时,诗歌的语言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感,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以景寓理情景交融:诗人将深刻的哲理寓于壮丽的自然景色之中,使诗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前两句的写景为后两句的说理奠定了基础,后两句的说理又使前两句的景色更加富有内涵和意义。这种以景寓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使诗歌既具有艺术感染力,又具有思想深度。
四、创作背景
该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时期。王之涣生活在盛唐时期,当时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们积极向上,追求进取。这首诗可能是王之涣在游历鹳雀楼时,被眼前的壮丽景色所触动,有感而发创作而成。它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积极思考,也体现了盛唐时期人们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