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绪〔唐代〕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一、译文
我敲打树枝把黄莺儿赶走,不让它在树枝上不停啼叫。它的啼叫声会惊醒我的好梦,让我不能在梦中去到辽西与戍守边关的亲人相见。
二、注释
辽西:辽河以西的地区,为唐朝东北边境军事要地,当时是丈夫戍守之地。
妾:古代女子自我谦称。
三、赏析
1.人物形象生动鲜活
动作描写凸显心理:诗的开篇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通过女子打黄莺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她的急切和烦躁。这个看似有些任性的举动,实际上反映出她内心深处的思念和渴望。女子因为黄莺的啼叫打扰了她的梦,而毫不犹豫地去驱赶黄莺,可见她对这个梦的珍视。
心理刻画细腻入微:“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两句,深入地刻画了女子的心理活动。她的梦是去辽西与丈夫相见,这个梦是她在现实生活中的唯一慰藉。黄莺的啼叫打破了这个梦,让她感到无比失落和痛苦。这种对思念之情的细腻描写,使女子的形象更加丰满,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她的孤独和无奈。
2.构思巧妙独具匠心
以小见大,情感深沉:整首诗以驱赶黄莺这一小小的事件为切入点,却深刻地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使诗歌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女子对黄莺的怨恨,实际上是对战争和分离的怨恨。她渴望与丈夫团聚,却被现实所阻隔,只能在梦中寻求安慰。
层层递进,引人入胜:诗歌的结构层层递进,从打黄莺到解释原因,逐步深入地揭示了女子的内心世界。首先,女子的动作引起了读者的好奇;接着,她解释打黄莺的原因,让读者明白了她的梦的重要性;最后,点明梦的内容是去辽西,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她的思念之深。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使诗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地了解女子的情感。
3.语言简洁明快自然
口语化表达,亲切自然: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生活气息。“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仿佛是女子在自言自语,口语化的表达让人感觉亲切自然。这种简洁的语言风格,使诗歌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也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诗歌的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每句诗的字数相同,句式整齐,给人以整齐划一的美感。同时,诗歌的押韵也很巧妙,使诗歌在音韵上更加和谐动听,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四、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歌的内容可以推测出它可能创作于唐朝的战争时期。当时,许多男子被征调到边疆戍守,夫妻分离,家庭破裂。这首诗通过一个女子的视角,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思念之情。它以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人们对和平与团聚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