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

孟浩然〔唐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一、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二、注释

春晓:春天的早晨。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啼鸟:鸟的啼叫声。

夜来:夜里。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这里表示对落花数量的推测。

三、赏析

1.独特的艺术风格

韵味天然:整首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毫无人工雕琢的痕迹。言浅意浓,景真情真,仿佛是从诗人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的一股清泉,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起来如饮醇醪,令人陶醉,是最自然的诗篇,堪称天籁之音。

结构精巧:诗歌结构上看似简单,却充满曲折。首句 “春眠不觉晓”,点明春睡的香甜,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次句 “处处闻啼鸟”,展现出春天早晨生机勃勃的景象,鸟叫声将诗人从睡梦中唤醒;第三句 “夜来风雨声” 突然转折,从当前的清晨回溯到昨夜的风雨;末句 “花落知多少”,又回到眼前,由喜春转为惜春,诗人对落花的叹息中蕴含着对春光的珍惜之情。这种时间的跳跃、情感的微妙变化,使诗歌富有情趣,回环波折。

2.生动的意境营造

听觉之美: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春天的景色,而是通过听觉来感受春天。清晨的鸟鸣声,从四面八方传来,“处处” 二字更是生动地表现出鸟叫声的此起彼伏,让人仿佛置身于春天的大自然中,感受到春天的活力与生机。

虚实结合:夜里的风雨声是诗人的回忆,是虚写;而清晨的鸟鸣和眼前可能看到的落花景象是实写。虚实结合,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风雨过后,春花凋零,鸟儿在枝头欢叫的春日画面,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情感的细腻表达

诗中既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又流露出对春光易逝的惋惜和惆怅。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是人们在春天这个充满生机又变化无常的季节里常常会有的感受,因此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创作背景

孟浩然早年隐居在鹿门山,《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诗人能够亲近自然,对春天的变化有着敏锐的感受。春日里的某一天,诗人清晨醒来,被周围的鸟鸣声吸引,又联想到昨夜的风雨,于是创作了这首清新自然、意境优美的小诗。

给我留言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