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的时候,头上插满茱萸时会发现少了我一人。

二、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想念。

山东: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 “山东兄弟”。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三、赏析

1.情感真挚深沉的表达

首句直抒胸臆:“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个 “独” 字和两个 “异” 字,就把那种孤独的游子身处他乡的疏离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通过直接的情感抒发,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在异乡的孤独和无助,为后文思念亲人的情感做了铺垫。

千古名句的深情:“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是千古名句,它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道出了无数游子在佳节时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倍” 字用得极为精妙,它强调了在佳节这个特殊的时刻,思念之情会比平日更加强烈。这种情感的表达非常真实,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兄弟情的遥想烘托:后两句 “遥想兄弟登高日,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通过对兄弟登高插茱萸场景的想象,进一步烘托出自己的思念之情。他没有直接说自己有多思念兄弟,而是从兄弟的角度出发,想象他们在登高时发现少了自己的情景,这种侧面的描写让思念之情更加深沉,也体现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

2.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

虚实结合:诗中既有 “独在异乡为异客” 的现实描写,又有 “遥想兄弟登高日” 的想象之景,虚实结合。现实的孤独与想象中兄弟团聚的场景相互映衬,使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通过想象兄弟登高插茱萸的欢乐场景,与自己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思念之情。

典型场景的选取:诗人选取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这一典型的节日场景来表达思念。重阳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登高插茱萸是这个节日的重要习俗。通过对这一习俗的描写,诗人将个人的思念之情与传统节日文化相结合,让情感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四、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王维年少时就离开家乡到长安谋取功名。当时的社会风气,文人雅士多外出游历、求仕。王维在繁华的长安,孤身一人,在重阳节这个阖家团聚的节日里,对家乡兄弟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它反映了当时游子们在外漂泊的孤独心境和对亲人的眷恋,也体现了传统节日文化对人们情感的影响。

给我留言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